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> 宏观 >> 正文

“答应留5年,没想到一晃就在崇明过了30多年”

时间:2023-05-23 13:16 来源:上海崇明

人因城聚,城以人兴。三岛各行各业的无数奋斗者,为了崇明发展而精耕细作,我们陆续推出“我在崇明,蛮好的”系列人物专访,邀请这些奋斗者,讲述属于他们和崇明的故事,敬献每一位参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平凡英雄。

冯家茂的身上,很多东西好像都被加速了。他走路很快,每天在诊室和药房之间来回穿梭;他说话很快,对每个病人的情况都摸得很透,然后快速给出诊疗方案;他吃饭更快,在没有病人看诊的间隙扒两口,常常几分钟就完成一顿饭。

冯家茂是横沙乡富民村卫生室的村医,在这个岛上的小诊所里,他已经坚守了33个年头。


(资料图片)

“答应留5年,没想到一晃30多年了”

1985年,20岁的冯家茂作为新兵来到横沙岛,在靠近码头的部队卫生站工作,擅长中医、外科的他,平时会为附近的乡亲们看病,在关节病、皮肤病等常见病的问诊中有着较好的口碑。离开部队后,冯家茂的第一选择是回江西老家从医,完成自己儿时想为患有高血压的母亲看病的愿望,但乡亲们都舍不得他。“当时老家的岗位都已经安排好了,但是村里的乡亲们都留我,我就想着先待个5年再回老家。”

1990年,冯家茂正式坐诊富民村卫生所,在乡亲们的挽留和自己的不舍中,五年又五年,冯家茂在横沙岛定居,结婚生子,儿女双全。

“那时候,进出横沙岛只有早晚两班船,去市区看病非常不方便,乡亲们有什么紧急情况都会找到我们卫生所。”村民陈老伯在9年前遭遇了一次严重车祸,在市区医院完成手臂植皮手术后回到横沙家中休养,由于天气炎热,植皮部位恢复不佳,严重发炎,又恰逢台风天气,船班停航,陈老伯第一时间找到了冯家茂。“看到他手臂的时候我真的吓了一跳,脓水都浸透衣袖了。”消炎、换药、挂水……经过冯家茂一个多月的悉心处理,陈老伯的手臂明显好转。

如今,交通越来越便利,但冯家茂依然是乡亲们最依赖的医生,从头疼脑热到半夜急诊,冯家茂事无巨细。

“我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”

一个好的村医,对村民来说意味着什么?采访中,来配药的陆阿姨,向记者回忆起儿子5岁时被狗抓伤的经历,仍然心有余悸。“当时我儿子脸上都是血,我抱着他马上冲到卫生所找冯医生。”缝针后,冯家茂还不忘提醒陆阿姨,一定要带孩子去打狂犬疫苗。“现在我都已经有孙子啦,我儿子脸上的疤也基本看不出来,冯医生缝得特别好。”陆阿姨说,不管过了多少年,他们一家人都还是很感谢冯家茂。

这样惊险的时刻还有很多,食物中毒、突发眩晕、马蜂蛰伤……“我的手机从来都不关机,医生这个职业很特殊,你没办法预估病人什么时候需要你。经常在家吃着饭呢,一个电话就把我叫走了,家里人这么多年也都习惯了。”冯家茂的家离卫生所很近,即使这样,他还是经常忙得午休都没时间回家。

这样忙碌和辛苦,为什么还坚守在这里?冯家茂没有直接回答记者的问题,而是讲起了村民张阿姨的经历。

2005年,张阿姨患了脑癌,在市区动完手术后昏迷不醒,医生交代家属准备后事后,张阿姨出院回到了横沙岛。“经常有村民在家属离世前联系我们卫生所到家里去看看情况,我们也常常是那个宣布死亡的人。”冯家茂来到张阿姨家,见仍有呼吸,便和家属建议挂几天消炎药水看看,也许是脑部炎症导致的昏迷。两天后,张阿姨奇迹般苏醒,至今身体康健。“我从来没觉得自己的功劳有多大,只是尽了一名医生的职责,幸运地保住了一个家庭的完整。”

十几年来,张阿姨和家人每每见到冯家茂,言语里都是道不尽的感谢。

“现在横沙就是我的家了”

“一开始留下是觉得自己年轻还有的是时间,后来是因为孩子还小不方便回老家,现在是真的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了。”对于村民们而言,冯家茂不仅仅是全村的“医”靠,更有亲人般的陪伴。

“很多年纪大的乡亲们来卫生室看病、配药,拉家常的时间比陈述病情的时间还多。”冯家茂说,村里老年人口多,几乎都没有定期体检的意识,除非身体有了不适,才会来看医生,他只能在这些细碎的时间里,提醒大家要多注意身体。

除了日常坐诊,冯家茂还会抽空入户随访,看望自己以前的病人,监测他们的身体状况。“几十年在村里,我也得到了很多帮助,上门看看大家的情况也是应该的。”冯家茂说,自己作为村里的老乡医,时常能收到村民们送来的地里最新鲜的蔬菜,很多邻居也和冯家茂成为了很好的朋友,平时家里大小事都有来往,“我们一家早就不觉得自己是‘外乡人’了,乡亲们也都是直接用崇明话和我交流,我都能听懂。”冯家茂笑着告诉记者。

岛上,潮涨潮落,人来人往,有人上岸,有人离开。冯家茂用33年的坚守,把“医生”二字镌刻在了富民村村民们的心里。

记者:朱怡婷;摄影:沈嘉俊

编辑:朱怡婷

责编:李琳、朱怡婷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