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> 宏观 >> 正文

心怀"登山"勇登攀——弘扬红旗渠精神的河南实践

时间:2023-02-06 16:02 来源:河南日报

“山高坡度大,地在墙上挂;滴水贵如油,十种九不收;旱涝都成灾,要啥没有啥。”这曾是汝阳县十八盘乡登山村的真实写照。

巍巍伏牛,层峦叠嶂。11月14日,行走在山间,登山村早已换了新颜,高低错落的梯田如链似带,把一座座山峰打扮成了金色宝塔。

登山村位于伏牛山深山区,村如其名,难如登山。20世纪60年代,全村700余口人,年人均口粮不足50公斤。仅有的土地被分成2500多块悬于山梁,大不过亩,小不过分。

1964年,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赵春兰以党支部为坚强堡垒,带领登山村人向荒山宣战。三战登山洼、五战滴水沟,他们发起了“十年改土、八年治水、七年综合治理”连续25年艰苦卓绝的斗争。

“干部干部,要先干一步”,誓向荒山宣战

登山村人在荒石坡上创造了人间奇迹。有人计算过,把修建登山梯田所用的石头排列起来,能从登山村一直通到北京。赵春兰说:“干部干部,要先干一步!如果不先干一步,就当不好干部。”

参加过登山梯田建设的一位老党员说:“早上4点,大喇叭一响,摸黑就开始上工,一直干到晚上10点,两头见星星。天天干,年年干,一干就是20多年。”

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,登山村人靠手扛肩挑干了20多年,把挂在陡坡上的2500余块支离破碎的小片薄地改造成550亩环山梯田。

经过“八年治水”,荒山村兴建提灌站11座、压力蓄水池57个,开挖硬化山坡渠道7500余米,安装埋设自压喷灌管道6500米,把贫瘠的山坡变为旱涝保收的高产田,粮食亩产提高到500公斤以上。

25年,登山村人用自己的双手建设了登山梯田,也创造了“艰苦奋斗、自强不息、敢为人先、务实清廉”的登山精神。这与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的红旗渠精神一脉相承,成为登山村人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
如果将25年的奋斗史看作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,那不认命、不服输、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便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,感召着一代代共产党人在这片土地上耕耘、收获。遍布十八盘境内,以登山梯田为代表的5400多亩梯田,依然源源不断地产出小麦、玉米、油菜、花生……

“宁愿苦干改山河”,乡村振兴谱新篇

“在登山村老一辈的努力下,彻底解决了全村人的吃饭问题。登山村下一步如何发展成为摆在全村干部群众面前一道难题。”2018年,在登山村长大、在外创业的荆新安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,挑起了乡村振兴的重担。

7月1日,汝阳县登山精神实训基地、乡村振兴学堂在登山村揭牌,成为集“党性教育+红色文化+生态观光+民宿度假+农事体验”于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研学基地。

在党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政策支持下,新一代登山村人不懈奋斗,宽阔整洁的道路修到了家门口,全村土地实现整体流转,村民们种起了经济林和中药材,办起了扶贫车间,实现了脱贫摘帽目标。2019年,总投资160万元的“登山”牌山泉水厂投产,年产值可达50余万元,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源源不断“活水”。

登山梯田也成了登山村人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。

“如今的登山梯田早已突破梯田的定义而成为艰苦创业的文化遗产,经过不断探索谋划,登山村确定以红色教育、红色旅游为引领促进乡村发展,走旅游富民、旅游强村之路。”荆新安说,“最近正在与专业的运营公司进行接洽,对登山村进行全新的设计规划。”

顺着荆新安手指的方向看去,登山梯田宛如一条条金色的飘带,缠绕于座座山岭之间。在层层梯田之间,统一规划设计的特色民宿犹如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,奏响了幸福乐章。干部教育基地正在加紧建设拓展训练基地,未来这里将成为青少年体会农耕生活的研学基地。

穿村而过的浑椿河静静流淌,精神的力量也流淌进了汝阳县党员干部的心中。

“‘宁愿苦干改山河,不甘苦熬度岁月’,登山村的奋斗实践,坚定了全县加快乡村振兴的决心和信心。”汝阳县委书记赵振峰表示,全县将以洛阳市委乡村振兴“151”工作举措为抓手、以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为重点加快乡村建设,以牛羊养殖为重点发展特色产业、以农村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功能拓展为重点提升乡村治理水平,让更多乡贤、农民参与到产业发展、乡村运营、集镇建设中,在希望的田野上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大合唱。(记者 田宜龙 郭歌 吉小平)

关键词: